文章目录

方法论,阅读量大,产品经验丰富,软素质,细心,回忆阅读《结网》的过程,这五个词是我对作者王坚的印象。

整本书在讲如何做互联网产品经理,从在腾讯做产品经理到成为糗百创始人,作者丰富的产品实战经验在讲述如何产品经理时体现的淋漓尽致,并且作者将这些经验总结为方法论,我这里就不再赘述。

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,本书中素材丰富,从本书一开始腾讯移动QQ的诞生,到书中数学常数E提出、校内网出现、今天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的原型、hao123从无到被百度收购、张小龙觉察Kik Messenger到微信爆发式增长等,增加了阅读过程中的趣味性;同时,作者善于观察生活,从自己驾校练车的经历阐释刻意练习的体会,能让读者身同感受;另外,如何做好一名互联网产品经理,作者长篇幅讲述了如何做好沟通,我非常感兴趣,并在另外一篇中摘录读书笔记。

从PC时代的网站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APP,产品经理在“执行”时应该如何转变;移动互联网时代与PC时代,产品经理对产品的思考有何不同,作者在书中没有讲述。

下面就我在阅读过程中,对作者的方法论或观点印象比较深刻的部分摘录。

NOTES-01

我认为最有潜力的产品经理一定是非常敏感的,不管是身处现实环境,还是在网络中穿行,都能感受到周围每个人情绪的波动,只有在平凡和平常中能够感受到人们的烦躁、厌恶、绝望,才有机会和动力去重新设计人类的生活;

NOTES-02

知识和投资组合非常类似,有复合增长效应,资金越多就能越快地生出更多的资金,知识越多也越能加速你学习新知识的速度;

NOTES-03

两条法则:(1)创造用户价值是第一要务;(2)机遇只光顾能力上做好准备的人;

NOTES-04

然而,创建一款产品,并不是从外观开始的,Scott McCloud在《理解漫画》(Understanding Comics) 中谈到,一切媒介中的一切作品的创作都遵循6个步骤:概念->形式->风格->结构->工艺->外观

NOTES-05

一款产品的概念是指它想要创建什么样的用户价值,满足用户哪些方面的需求,外围的一切工作都是基于产品的核心概念展开的;形式对应产品形态,邮件和即时通信都能满足用户沟通的需求,两种产品形态却大相径庭;风格在互联网产品中,可以对应产品的定位(并非视觉风格),同样是即时通信软件,QQ比较娱乐化,Google Talk则简单平实;结构对应信息架构和HCI(Human-Computer Interaction)设计;工艺对应技术研发和项目管理;外观对应GUI(Graphical User Interface)设计;

NOTES-06

投资者或潜在伙伴关注的问题比较类似,我们可以看一下天使投资者王啸总结的三大问题:(1)产品概念是否处于趋势上,是否在满足强需求和频发需求?(2)是否找到了有效的突破口,突破之后如何建立壁垒?(3)团队能力与产品概念是否匹配?

NOTES-07

突破口的作用是让用户觉得产品有用,壁垒的作用是让这种有用变得难以复制。

NOTES-08

在考虑一个功能或网页的时候,产品经理需要认真评估它是否真的必要,是否符合产品当前所处的阶段,以及实现它到底需要多大的成本。要实现任何一个功能都会包括两块成本:一块是研发相关成本,这是绕不过去的,要把它实现出来就要投入相应的研发资源;另外一块是非研发相关成本,这部分成本往往会被忽视。如何推广这个功能,如何教育用户使用它,是否需要人工对它所带来的内容进行审核过滤,等等,这些都是非研发相关成本,是如何让用户使用它并喜欢它的成本,产品经理很多判断上的失误正是由于忽视这一块成本。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,在考虑成本的时候,想着研发相关成本占20%,其余的80%都是非研发相关就好了。剩下的问题是,确认这80%的非研发成本都在哪里。

NOTES-09

墨菲定律网站版本:(1)凡是输入框,都会遭遇灌水、SPAM、脚本注入;(2)凡是积分,都会被刷;(2)凡是推到网站首页的内容,都会出现色情、政治;(3)凡是用户间沟通的渠道,都会被广告机器人利用。

NOTES-10

用户体验三要素:别让我等!别让我想!别让我烦!

NOTES-11

墨菲定律项目版:(1)一项工作如果只有一个人负责,这个人肯定会休假或者离职;(2)认为没有技术难点的地方,都会成为技术难点或性能瓶颈。

NOTES-12

Trello

NOTES-13

Mark Goldenson在关闭自己创建的playcafe.com之后总结道:如果允许一个新手一次走两步,那么他就可以击败象棋大师(A chess novice can dedeat a master if moving twice each round)。

NOTES-14

产品更新包括两个要素:(1)更新本身;(2)更新频率。在这两个方面,都要管理用户的期望,不能在内容方面“放卫星”。

NOTES-15

每一个岗位都有可以学习的地方,都有优秀的同事值得我们学习,值得我们用心投入去体验。无论我们今后的职业生涯如何发展,这种全力投入的过程,都是有意义的积累。
有的朋友很心急,对一个岗位、一个公司、一个行业,一遇到困难的问题就浅尝即止,还未体会到精髓所在,就急于换岗、换公司、换行业。有位艺术大师曾说过,“不精一艺莫谈艺”。我个人建议,年轻的朋友可以更耐心一些,尝试用心投入去发现工作之美,尝试体会工作本身的快乐。
当我们经受住极大的压力,在重重危机和困难之中,经过不懈的努力,终于找到可行的解决之道的时候,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,难以言传,是未经历极限挑战的人所不能理解的,只有用心投入的人,才能体会这种工作的快乐。
一直很欣赏华为公司的一句话,“胜则举杯相庆祝,败则拼死相救”。在工作中,能结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,能相互信任和相互欣赏彼此的激情,大家一起并肩作战,创造价值,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。
一个人是否绝顶高手,是否绝顶聪明,并不是最重要的。最重要的是,你是否对团队有激情。你是否学会欣赏团队成员的努力,你是否愿意建设性的帮助他人成功,只有对团队有激情的人,才能赢得团队的尊重。
—— Tony

NOTES-16

人比想法更重要:如果你把一个好的想法交给一支平庸的队伍,他们会把它搞砸;如果你把一个平庸的想法交给一支出色的队伍,他们要么能够挽救它,要么会把它扔掉然后找出一些管用的办法来,找到一群有创意,能够发现创意,能够紧密合作共同实现创意的同事在一起工作,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。
——Pixar 创始人 Ed Catmull

NOTES-17

给自己设定一个极限的思维模式叫固定型思维模式,拥有这种思维的人认为做人是有天赋的,天赋不会增多,也不会减少。基于这样的认定,他们认为犯错误是因为天赋不足,而由于天赋是固定的,他们选择回避挑战,因为挑战意味着犯更多错误,意味着看上去很笨拙。
与固定型思维模式相对的是成长型思维模式,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天赋并不是特别重要,人的才能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努力提升的,由此,他们相信犯错误是由于缺乏努力,而非缺乏天赋,他们把挑战看作是学习的机会,他们认为在挑战中犯错误是非常正常的事情,这是不犯错误的必经之路。

文章目录